Wednesday, March 26, 2008

天國與財利---葛霖論金融市場


這本書由二零零六年升任匯豐控股集團行政總裁的葛霖所著,中文版在零七 (07) 年推出,而其實英文原著早在九六年已出版,當時他為匯控集團司庫,負責全球財資及資本市場業務。書本內容固然與及金融市場有關,但亦適合非從事金融行業的在職人士閱讀。

作者自八二年加入匯控,到現在已有廿六個年頭,論到對全球金融業過去的發展,機遇與挑戰,又有誰比葛霖更清楚明白呢?作者透過簡潔的文字,叫在職人士有更深的反省,反思自己為什麼在現在的職位工作,工作的目的是什麼,工作的意義,又是為了什麼。金融行業給人印象是高薪厚職,分秒必爭的戰場,作者正是利用從事金融業工作的人為例,來顯明我們要明白工作在賺取報酬以外,更重要的生命意義。

書中亦論及近兩百年的世界發展,結果是自工業革命之後,出現了兩種社會發展的模式;一是資本主義的市場經濟,二是社會主義的計劃經濟。兩者都不是 『完美』,而蘇聯瓦解及中國的掘起,亦證明了市場經濟較計劃經濟優勝。一般人認為在金融行業工作的人滿身銅臭味,只顧一己私利,而整個金融世界因為『充斥』著這些人,金融市場也不是個『潔淨』的地方。作者卻肯定地表達,沒有制度是盡善盡美的,而市場主導的發展是我們最好的選擇,好比『兩害取其輕』。市場本身沒有善惡之分,我們要做的應該是以規則,條例,去監控市場的運作,好比任何遊戲都有既定的遊戲規則一樣。

其中第三章較多金融行業的述語,用以把金融世界顯現在讀者面前,本人從事金融工作近十年,亦未能完全理解當中每個情節,一般讀者可以先輕輕略過第三章,因為真正的好戲是在第四章及之後。

其實,金融世界裡的股票價格、債券價格、外匯價格、商品價格,都只是千千萬萬人買賣決定的結果,正因為買賣是由人作決定,市場的價格不能以數學或科學確實地推算出來,市場上亦沒有任何人,可以用任何公式,絕對肯定地推算出未來的價格。現今傳媒的報導,過份把價格變化背後的原因簡單化,令大眾誤以為價格升跌皆有簡單易解的原因。事實上,市場每天都有好消息,每天也有壞消息,價格上升時,傳媒自然會報導好消息,價格下跌時,亦合用壞消息作為價格下跌的理由。讀者在此書中要尋找的,其實是在職場工作的意義,還有生命的優先次序﹕我們應該把信仰放在第一位,而不是把工作放在第一位。

No comments: